欢迎来到 wabc.cc 官方网站!

黄河滩上的创业者

来源:新闻资讯 / 时间:2025-11-09

  我的家乡长垣县毗邻黄河。1967年秋天,我小学毕业。学校停了课,再没学可上。那天我正在村子里玩耍,突然传来了黄河暴涨的消息,河水正在侵入杜寨等几个村庄。

  杜寨是我的姑姑家,离我们村4公里路。父亲立即带着我和哥哥,一溜小跑急急赶到杜寨,帮助姑姑家抢拆那即将被黄河水冲走的屋子。黄河咆哮,河水像切豆腐一样切着低洼处的房屋、土墙,已经到了离姑姑家的屋子很近很近的地方。姑姑、几个表哥,还有大表哥在长垣二中读书的几个同学,正手忙脚乱地从屋顶上往下卸瓦,拆木料、砖头,拆下来的砖瓦木料装架子车赶紧拉走,运到安全的地方。全村人都在慌着拆自家的屋子,抢运家里的盆盆罐罐。可是,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我却没有看见姑夫的身影。问姑姑才知道,姑夫作为大队干部,正组织人手帮助家庭困难的人家抢运东西。当时,我虽然年幼,仍对姑夫肃然起敬。

  黄河水把杜寨村等5个村庄都淹没了,农民们失去了家园和土地。此前每年都给国家缴几万公斤公粮的杜寨村,成了“落河村”,只能靠吃国家的救济粮度日。县、公社号召几个“落河村”的灾民生产自救。贺广义作为大队干部,外出跑着给村民们找活干。为了使全村人活下去,有饭吃,贺广义自带干粮,风餐露宿,到处找活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郑州碰到了一个叫陈文兆的人。

  贺广义与陈文兆闲聊,说自己家乡遭受了水灾,正到处跑着找活干。事情也是碰巧了,陈文兆原来是一个有着防腐专业背景、干过防腐的工程技术人员。贺广义说,你要是能帮我们找到活儿干,就是在救我们的命。二人相约,立即行动。贺广义从郑州回到家,就立即找有关部门开介绍信,磨破了鞋底,磨破了嘴皮,说尽了好话。介绍信开好后,贺广义和陈文兆立即动身,前往大西北的甘肃、新疆等地,终于在张掖粮库、嘉峪关火车站货场找到了活儿——刷帆布篷,也就是为苫布化学合成涂油漆、维修、防水。

  所需手续都办妥后,就着手组建防腐工程队。每个被选中的队员,必须自筹路费,因为大队实在没钱。被选中的人,有的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这笔路费而放弃了。1969年5月,他们终于组成了一个7人防腐工程队。这是杜寨大队组建的第一支防腐工程队,也是长垣县防腐工程史上的第一支工程队,也是上世纪60年代全国村办企业中唯一的防腐工程队。

  穿得破破烂烂的防腐工程队员们,扛着破行李卷儿,一路艰辛来到张掖。他们接受了一个星期的培训之后,开始了防腐工程——缝补、密织、刷油漆。在黄河滩上干惯了粗活的庄稼汉们,戴上顶针干起了缝缝补补的细活儿,拿起刷子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刷油漆……大家不敢有半点儿马虎。因为这工程来得实在不易。虽然一开始干活不熟练,干得慢了些,可是慢工出好活。工程按期完成了,对方十分满意。

  工程队接着转战张掖东风粮库和嘉峪关火车站货场。几个月过去了,工程顺利完成,活儿都干得十分漂亮。工程完工结算,按照65%归大队集体、35%归工程队员的比例分成。施工三个多月,技术员发了1200元,队员每人发了500元。在当时,这简直是一笔巨款,队员们都喜得合不拢嘴。集体有钱了,队员们回家的火车票是大队的钱买的。随后,杜寨大队防腐工程队先后奔赴山西省临汾、侯马、河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安康等地开展防腐工程。工程队人员也由开始时的7人逐步扩大到30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黄河两岸。他们的防腐业务迅速扩大到了长垣县的其他乡镇村庄,又很快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及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京奥运鸟巢、上海世博会主场馆、三峡大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八号升空等,都有长垣防腐人的贡献。阿联酋、伊拉克、巴基斯坦、俄罗斯、阿曼、越南等国际防腐市场上,都有长垣防腐人的身影。三年前的中秋之夜,我的小弟从他干活的越南防腐工程工地打来电话,说晚饭后在街上溜达,碰到村里一个邻居在另一个防腐工程工地上干活儿。现在,长垣县防腐从业人员每年都在10万人以上,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贺广义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他早已把防腐事业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孙辈。儿孙们给他的零花钱,他舍不得花,自己依然保持着早年养成的简朴生活习惯,衣服穿不烂舍不得扔掉,谁家有了困难开口向他借钱,他总是立马答应。前段我回老家,特意跑到杜寨看望贺广义,我问他,你现在手里还有多少零花钱?他笑了,说不多了,还有10多万吧。

(责任编辑:罗晓燕)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