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wabc.cc 官方网站!

5个孩子4个清华北大:普通家庭的孩子,应该怎样逆袭?

来源:新闻资讯 / 时间:2025-11-09

这几天在朋友圈好多人都在转这样一条新闻:

陕西的一对农民夫妇养育了5个孩子,如今这5个孩子4个考上了清华北大。

01.png

2015年大儿子吴云峰,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小儿子吴天峰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二女儿吴大燕考取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四儿子吴青峰成功考取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三女儿吴改燕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工作,薪资待遇不低,却也在17年也辞职备考,准备在清华北大与兄弟姐妹团聚.

02.png

看完这个新闻我心里觉得很钦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孩子,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

记者采访这对农民夫妻时,夫妻俩一脸的憨厚和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多的官话套话,都是很平常的语言,可我却觉得很值得整理出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因为这些质朴的话里面藏着不少对我们教育孩子值得参考和反思的东西。

01

普通家庭绝不养娇子

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

和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父亲说这几个孩子都从小很懂事,自己也从来没因为学习的事情打过或骂过孩子。“我和爱人都没什么文化,教育孩子们用的都是一些土办法、笨办法。如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领回家让跟着我们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这个教育方法其实真的一点也不土不笨,虽然没有给孩子们讲太多的人生道理,但是让孩子们接触到了父母最为真实的一面,让孩子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孩子们会更容易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03.png

相比之下现实中很多倾其所有去满足孩子物欲和虚荣乃至求着孩子去学习的家庭,才更容易让孩子变得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也更加容易滋生自私自利的性格。我母亲曾和我说过老家的一位邻居阿姨就总是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阿姨以做环卫工为职业,每天起早贪黑不说,薪资待遇也相对较低,可能也正是因为情况阿姨格外重视女儿的学业,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就是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管。阿姨家的女儿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完饭就把碗往桌子上一扔等着妈妈回来收拾

家里的所有家务,几乎都从不沾手。看上什么想买的东西,哪怕逼着妈妈借钱也要买到手,否则就威胁不去学校了吵着闹着要退学。妈妈一把年纪在起早贪黑,而女儿却在学校里呼朋唤友攀比无度丝毫没有愧疚和自责。当阿姨批评女儿成绩不理想时,女儿反而倒指责阿姨赚得太少了否则她就可以出国留学……最开始觉得这个女儿太不成器,可接触越来越多类似的家庭越发现这类家庭都是从小对孩子无底线无原则的溺爱,而孩子也在这种照顾下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特权”,变成了一个败家子。他们不是一出生就好吃懒做,而是在一天天的养育中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在我们讨论寒门如何出贵子的时候,更应该警惕的就是寒门养出“娇子”,警惕孩子成为那种不尊重父母不体谅父母也不意识不到自己应该责任的“巨婴”。

02

虽然身处普通家庭

却拒绝无知与侥幸

用格局撑起孩子的眼界

吴家父母的文化程度都很低,爸爸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辍学回家,妈妈更是一天学都没上,可就是这样的家庭夫妻俩却有一个坚定的共识“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们供上大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04.png

为了供5个孩子上学,吴家妈妈务农之余还要走街串巷的卖苹果,每次挑着担子从家里出发到县城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而吴家妈妈为了多攒点学费,每天要求自己完成3个来回的苹果销售,年复一年的忙活,县城里几乎没人不认识那个“挑担子卖苹果的婆姨”,吴家爸爸也说“遇到再大的困难,即便是没钱四处贷款,我们也尽量不让孩子知道,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安心上学。”

05.png

可以看出来吴家父母虽然会让孩子们参与到家庭的劳动中来,但并不是向孩子们诉苦和哭穷,相反的,他们自己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苦难和辛苦,给孩子们撑起了求学的路。这种强烈而明确的通过读书和努力改变生活的意识,跟培养了13个博士的“传奇母亲”王淑贞很像。

06.png

王淑贞是著名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的母亲,在李昌钰父亲去世后她独自在举目无亲的台湾抚养5个儿子和8个女儿长大,为了让孩子们活命她做过家教、帮佣、保姆,没日没夜的只想着赚钱。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会要求孩子们每天走十几里路去市区去上学,在儿子警校毕业找到待遇稳定的工作后对儿子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最终这13个孩子都在母亲的教导下成为了博士,如今也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

07.png

李昌钰博士和母亲王淑贞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把父母分为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是舍得为孩子花时,

第三层次是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是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以身作则。

无论是大家闺秀出身的“传奇母亲”王淑贞,还是农民出身的吴家父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为了第五个层次的父母,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一边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一边对孩子敷衍的说句“好好学习”,而是身体力行的尽自己最大努力以身作则的去奋斗,去跟把苦日子过成“好日子”,并且把这种向上的品质传递给自己家的孩子,让孩子也都成为了努力奋进目光长远的那群人。

03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不用执着于指点孩子的人生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对吴家子女的采访中有一个细节给人印象很深,大儿子说:“爸妈从来不说到学校要好好学习的话,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吴家父母也是说:“孩子们能有今天的出息,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08.png

你会发现这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彼此肯定又彼此尊重的关系,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很深的信任在里面,不过多的唠叨和干涉体现出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你遇到的困难也许我的经验并不能帮忙,但我就是相信你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

也许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吴家爸爸妈妈从没有看过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的那句: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是他们实际上已经在这样做了。

09.png

他们勤奋、他们努力为了家庭和孩子辛苦打拼,但是他们却不干涉孩子,不把自己的苦难作为对孩子的要挟,同时也不去用自己的意志去给孩子强势的干预,给了孩子足够多的爱和自由,这一点对教育孩子非常重要。还记得前两年刷屏的一篇关于神童魏永康的报道,魏永康在母亲的刻意培养下,3岁可以认识上千字,14岁被大学破格录取,18岁进入中科院读硕士。这样的成绩甚至比考上清华北大的吴家的几个孩子还要让人觉得惊讶,

10.png

但魏永康在学校读了3年就被劝退了,他的生活几乎是被母亲完全的照顾和控制着的,离开母亲的照顾他的一切都变得混乱不堪,因为看书而忘记写毕业论文,大冬天穿着半袖就往出跑,不知道应该加衣服,屋子像垃圾场一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也许在学业上是优秀的,但在品格和性格上成了个低能儿,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方方面面干涉过多的恶果,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办好,而是允许孩子犯错试错,通过自己的信任和鼓励让孩子一步步更加接近成功。

04

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圈子

带动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吴家的孩子们之所以学有所成,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家庭氛围的影响。吴家老大说他在家会带头认真学习、积极帮助父母。兄妹几个从小跟着长兄读书学习。

11.png

每天早上,只要听到父母起床了5个孩子也都赶紧起床,摸着黑,拿着各自的课本到院子或学校的灯下背书,假期、周末都会抽出至少半天的时间和父母一起劳动。而考清华北大的缘起也是春节全家聚到一起时老大发出的提议“五年后,咱们北大、清华见。”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附和“那你就在清华门口等我们”。这个家庭的整个氛围都是一种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12.png

吴治宝夫妇被表彰为“育人典范”,当地政府给予30万奖励

在父母的带动下孩子们懂事并且知道感恩,不怨天不由人,不为了自己出身不够好而放弃努力或者得过且过,反而是一家人憋着一股劲都想要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固然影响很大,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原生家庭的氛围。如果父母心态足够乐孩子也很容易学会勇敢积极的面对挑战,如果父母总是愁眉不展甚至父母本身就针锋相对,孩子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变得消极而自卑。

 另外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吴家这些孩子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很良好的你帮我带,你追我赶的圈子。对于孩子来说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很可能也变成类似的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更努力更积极的父母,也可以努力的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圈子,让孩子与更多优秀的朋友为伍。

一个人的出身,是很难选择的。阶层的流动,也正在越发的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对多数普通家庭而言依然是改变命运的转机。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并带动孩子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积累和改善,让孩子拥有不同于我们的明天。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加微信(手机同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