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亚观察|消费升级趋势下,海底捞竟然被“吃”上市了?
关注“瀚亚”官方微信账号回复关键字 巴菲特 电影 教辅 企业 医疗 了解更多投资资讯。
最近港股市场上市热闹非凡,明星公司纷纷登场,前有小米集团递交了上市资料,后有号称“中华火锅老大”海底捞也要来上市了。网友直呼,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海底捞的脚步了!
不差钱”的海底捞表现逆天
昨日晚间,海底捞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海底捞可谓“逆天”。
1.门店扩张,现有餐厅320家
2015年底,海底捞门店146家;
2017年底,门店273家;
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开设约200家新餐厅。
截至目前,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达320家,其中大陆有296家,海外24家。
2.营收增长,去年流水超100亿
2015年,海底捞年收87.57亿元;
2016年,收益达78.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5.9%;
2017年,则达到了106.37亿元,成为国内首个年营收破百亿的餐企;
海底捞预期2017年至2022年中国餐饮服务市场继续以复合年增长率9.6%保持稳步快速增长, 2022年海底捞总收入将达到62800亿元。
3.利润飙升,去年赚了约12亿
2015年,海底捞净利4.12亿元;
2016年,净利9.78亿元;
2017年,则赚了近12亿,复合年增长率达70.5%。
4.翻台率走高,一天5次
2015年,海底捞日均翻台率为4次;
2016年,增长至4.5次;
2017年,则达到了5次,高于诸多中餐品牌。
5.餐厅贡献最大,外卖年入2亿
海底捞餐厅营收在总营收占比超过90%;
外卖一年收入竟达2亿元,作为第一家推出外卖业务的火锅餐厅,海底捞在中国40多个城市推出了外卖业务。
6.年服务1亿人次,98%的顾客愿意再来
2017年,海底捞全球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
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
2017年,每位顾客的平均消费为94.6元;
超过98%的顾客愿意再来海底捞就餐;
60%的顾客每月去一次海底捞。
7.员工平均年薪6万,董事300万
海底捞有两大“毒”,一是服务,二是员工待遇;
为避免员工“舟车劳顿”,宿舍在市中心,还配阿姨,从生活上给员工细致的关怀。至于薪资、福利和自主权,更是让同行羡慕不已;
员工平均年薪6万元,行业领先;
2017年投入31亿元(营收的三成)用于员工管理和培训;
董事年均薪酬300万元。
海底捞上市早有传闻,甚至屡次“被上市”。2016年7月13日,海底捞已拆分底料业务颐海国际在港交所上市,尝试餐饮零售化。
服务背后隐藏“超预期体验”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如果继续搜索“为什么”,会有热心网友告诉你,“因为人类已经被海底捞征服了”。
确切来说,人类是被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征服了。以往在餐厅吃饭,排队、等号、入座、吃、离店一气呵成,可海底捞的玩法偏偏不一般:免费瓜子、免费美甲、为单身客人送玩具熊陪吃、下雨了帮忙打车等等。就餐时,顾客一方面被“变态服务”所“惊吓”到,一方面又不由得提出疑问:火锅店怎么做起这种事来?
海底捞的服务里埋藏着名为“超预期体验”的小心机。在市场买水果的时候,水果挑好了,老板给套上塑料袋,水果就可以拎走了;而在水果专卖店里,水果挑好了,老板不仅帮你切成小块,配上了小竹签,装进了塑料盒,最后满面笑容地问你要加什么酱,拿到手的水果似乎格外地甜。这就是超预期体验!
小小的服务竟然有如此大的杀伤力,那怎样才能打造出超预期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消费升级的“延展”——针对消费者在产品使用的前、中(使用时)、后会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作出相应的延展,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消费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传统,各个地区也有着传承已久的各色美食。餐饮业作为居民生活刚需中的刚需,市场极为庞大,2017年我国餐饮行业整体营收规模接近4万亿元,且仍保持着10%左右的增速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促使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升级浪潮也逐步席卷餐饮业,人们对餐饮消费提出了品类多元化,品质健康化的要求。这就促使餐饮行业发展结构由高端、低端餐饮占比较重的哑铃型,转变为以大众餐饮为主的纺锤形。根据中国饭店业协会的数据,目前大众消费贡献了超过 80%的餐饮收入。
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更愿意用更高成本去品尝较高品质的食物。成熟的餐饮外卖品牌,尤其是具备成套餐饮体系,包括早餐、中餐、下午茶的品牌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餐饮行业全面触网,过去,餐饮的信息化更多体现在前台的点单、预定、外卖软件,或者企业运营的ERP系统上;而未来,数字化服务将全面打通传统餐饮链条。消费升级已经势不可挡!